黑龙江农业科学

育种栽培

  • 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刘慧迪;李庭锋;郭建华;

    为促进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玉米机械粒收,2021年在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开展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筛选试验,以德美亚3号为对照,对9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产量、机收质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和2号生育期为115 d,倒伏率为1.33%,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为28.0%、产量为10 425.8 kg·hm~(-2),较对照增产3.72%;在玉米大田机械收获条件下,杂质率为0.70%、籽粒破损率为4.58%、产量损失率为0.67%,符合《玉米收获机械》(GB/T 21962—2020)标准。天和2号倒伏率、收获期含水率、杂质率、产量损失率较低,产量较高,为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适宜机械粒收的玉米品种。

    2023年04期 No.346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省半干旱区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徐妍;王宇先;赵蕾;于海林;王冰雪;刘悦;兰英;

    为促进作物高产稳产,设置秸秆还田(S)与不还田(即秸秆移出,N)两种模式,氮肥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0(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肥,播种时一次性施入氮肥75 kg·hm~(-2)、磷肥120 kg·hm~(-2)和钾肥55 kg·hm~(-2)作基肥,春玉米拔节期追施氮肥150 kg·hm~(-2))、常规氮肥分别加10%、20%、30%处理(+10%、+20%、+30%)和常规氮肥分别减10%、20%、30%处理(-10%、-20%、-30%)探索秸秆还田模式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处理,秸秆移出模式下玉米产量高于秸秆还田,增产18.35%;施氮处理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产量均高于秸秆移出模式,增幅为0.22%~7.94%。秸秆还田模式下+10%处理玉米净收益高于其他处理,至少增收486.41元·hm~(-2),农户在生产中可以采用秸秆还田适当增加氮肥的方式提高玉米产量,进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023年04期 No.346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播种方式对谷子抗倒伏性及产量的影响

    董扬;

    为了促进谷子高产栽培,以嫩选20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单条播、双条播、穴播3种播种方式,分析不同播种方式下嫩选20生育期、茎秆特征、抗倒伏性、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条播相比,双条播和穴播可使谷子提前成熟2~3 d;双条播可明显改善谷子茎秆特征,增强抗倒伏性,除茎节数外,其余各茎秆指标、抗倒伏指标均显著高于单条播,各指标较单条播增加幅度为4.11%~15.78%,而穴播无显著影响;双条播、穴播均可显著改善谷子光合特性,其中双条播处理下各项光合指标最高,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比单条播增加21.04%、26.89%和22.22%。与单条播平均产量4 952.15 kg·hm~(-2)相比,双条播和穴播分别增产12.03%和6.14%。综合来看双条播播种方式有利于谷子促早熟、提高抗倒伏性、改善光合特性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2023年04期 No.346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信息

  • 《黑龙江农业科学》征稿简则

    <正>《黑龙江农业科学》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是全国优秀期刊、黑龙江省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等多家数据库收录。本刊具有发行面广、读者群大、出版周期短、载文量大等特点。主要有专家论坛、育种栽培、黑土保护·耕地质量提升、绿色植保·防灾减灾、畜牧兽医·资源昆虫、园艺·园林·林业、加工检测·质量安全、食用菌·中草药·微生物、草业科学、农经·农教·管理、乡村振兴、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综述、科普园地等栏目以及各类广告业务宣传。本着择优纳新的原则,对各类省部级和国家级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以及已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的科研项目论文,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将予以优先录用,对于时效性强和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文章可适当提前刊登。为使稿件顺利进入稿件审查程序,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特对来稿提出如下具体要求,请仔细阅读。1文章结构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姓名、作者单位英文名称(邮编)、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正文脚注(基金项目、第一作者简介)、参考文献。2文章内容及字数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述简练,资料数据和反映的情况务求准确。科研论文7500字以内(含图表、参考文献),综述类文章7 500字以内,实用技术、研究简报类文章5 500字以上。4作者作者之间用“,”隔开,不同单位的作者在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序号;单位用全称,后面标明省、市名及邮政编码。英文姓名用汉语拼音书写,采用姓前名后,姓氏字母全部大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如:LI Ming,LI Xiaoming。外国作者姓名遵从国际惯例。通信作者要求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且对文章内容负责任的指导教师、导师或项目主持人。5摘要通常要求写成报道性文摘,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字数控制在400~500字。摘要中不应出现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及术语,也不宜引用文中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中英文摘要相一致。

    2023年04期 No.34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黑土保护·耕地质量提升

  •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黑土区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王晓林;张景云;杜吉到;

    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技术。为提高黑土冷凉地区大豆产量及品质,采用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通过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黑土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大豆产量、品质及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20%有机肥与80%化肥配施效果最优,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株高、主茎节数、根瘤数、单株鲜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差异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其产量为2 429.90 kg·hm~(-2),与单一施用化肥处理相比,大豆株高、主茎节数、根瘤数、单株鲜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大豆百粒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不施肥处理相比,产量提高34.5%,与单一施用化肥处理相比,产量提高10.4%。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提高粗蛋白的含量,但对脂肪含量的影响较小。单一施用化肥成本最低,为544.6元·hm~(-2),其次为20%有机肥与80%化肥混合配施,为651.7元·hm~(-2);去除肥料成本后,20%有机肥与80%化肥混合配施经济效益最高,达到13 927.7元·hm~(-2),较单一施用化肥增加大豆种植效益1 268.1元·hm~(-2)。

    2023年04期 No.346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长期耕作活动对大庆和绥化地区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雷;邱路凡;皇甫辉远;张文珍;顾月;张曼;

    我国东北黑土区面积广阔,是我国粮食的重要生产区。而黑土区包含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多种土壤,为深化研究黑土区的土壤性质,实现因地制宜保护黑土区的策略,采集了大庆市和绥化市不同地区耕地和非耕地的黑土、草甸土,通过实验分析了个22点位土样的6个理化性质指标。结果表明,在11个取样地区中,耕地pH普遍低于非耕地,其中肇源地区耕地pH为7.81,与非耕地相比下降了1.35;干物质含量中,除红岗地区外,耕地干物质含量均较非耕地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望奎地区干物质含量上升最多,为1.87个百分点;有机碳含量中,所有地区耕地均高于非耕地,大同耕地有机碳含量最高,为67.67 g·kg~(-1),本文非耕地增加了25.26 g·kg~(-1);全氮含量中,耕地含量均小于非耕地,绥棱非耕地含量最高,为3 699.11 mg·kg~(-1),耕地相比非耕地降低了1 520.28 mg·kg~(-1);全磷、全钾中,耕地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非耕地。综上可知,长期的化肥施用导致该地区土壤中已经有明显的磷、钾元素富集,且有较明显的土壤酸化和一定程度的土壤板结。当地政府应当及时调整政策,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缓解土壤质量的恶化。

    2023年04期 No.346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纳米硒微肥的形貌分析及对豌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高义霞;周向军;王亮亮;马丽媛;

    为制备筛选易于吸收的纳米硒微肥,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硒,通过不同干燥处理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纳米硒的形貌特征、尺寸及稳定性。将纳米硒与豌豆种子拌种后进行盆栽试验,测定豌豆幼苗的硒吸收量和硒转化率。结果表明,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冷冻干燥制备的纳米硒为分散均匀、尺寸均一的球状颗粒,平均粒径约为28 nm。当拌种剂量(纳米硒/豌豆种子)在0.25~2.50 mg·g~(-1)范围内,纳米硒微肥对豌豆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较小。豌豆幼苗根系硒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地上部分硒含量在2.00和2.50 mg·g~(-1)拌种剂量时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在1.00~2.50 mg·g~(-1)范围内,硒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在0.25~2.50 mg·g~(-1)范围内,硒转化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综上,冷冻干燥制备法可获得分散均匀、尺寸均一的纳米硒微肥。拌种剂量控制在0.25~2.50 mg·g~(-1)范围内时,豌豆幼苗地下部分对纳米硒的吸收率大于硒转化率,可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纳米硒微肥用于豌豆生产。

    2023年04期 No.346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绿色植保·防灾减灾

  •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刘兴龙;王克勤;王晓曦;王宇;王春;

    为促进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还田及有效防治亚洲玉米螟,2019年在哈尔滨市双城区、2020年在肇东市黎明镇对玉米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3种秸秆还田模式下的玉米田内亚洲玉米螟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玉米产量测定。结果表明,还田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有一定的影响,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的发生量显著高于秸秆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模式,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比秸秆碎混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成虫诱捕量高34.0%~40.2%,被害株率高14.7%~31.4%,百秆活虫数多28.8%~103.0%,蛀孔数多13.5%~38.9%。比翻埋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诱捕量高47.5%~63.9%,被害株率高28.1%~35.3%,百秆活虫数多37.8%~123.3%,蛀孔数多26.3%~52.4%。还田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秸秆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模式下玉米产量均高于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秸秆碎混还田比地表覆盖还田模式高2.5%~2.7%,秸秆翻埋还田比地表覆盖还田模式高1.9%~2.1%,但未达到显著差异。生产中推荐采用秸秆碎混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模式来降低亚洲玉米螟田间危害,同时不影响玉米产量。

    2023年04期 No.346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薯豆轮作模式下不同种衣剂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桂芝;金光辉;董全中;王腾;台莲梅;

    为指导薯豆轮作模式下的大豆生产,选用3种种衣剂,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以不包衣和连作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种衣剂对轮作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薯豆轮作方式下3种种衣剂应用效果优于豆豆连作,大豆种子包衣促进了大豆植株生长和发育,使株高、茎粗、节间数、单株有效结荚数、百粒重和产量增加,底荚高度降低,能促进早结荚,使植株重心降低可抗倒伏,同时也促进了根瘤的发生,且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明显。其中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拌种处理大豆的根瘤数最多,防治大豆根腐病效果最好,促进了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植株粗壮,增加了有效结荚数和产量;精甲·咯菌腈包衣处理的收获株数最多,但对根腐病防治效果最差,发病率最高;阿维·多·福化学药剂处理大豆有效结荚数、百粒重和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最好。

    2023年04期 No.346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宁南山区杏园三种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

    张华普;郭永忠;蔡进军;

    为掌握宁南山区杏园食心虫发生规律,2018年和2020年采用性诱监测方法对彭阳县杏园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成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宁南山区杏园梨小食心虫成虫田间发生期为4月上旬至9月中旬,发生高峰分别为4月底至5月初、5月下旬初和6月中旬末至下旬初,7月上旬后零星发生,无明显峰期。不同坡向虫口数量分布呈现东坡>南坡>西坡,不同坡向的上、中、下坡位虫口数量均以中、下层坡位分布为主。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期为5月中旬或下旬至8月下旬或9月初,发生高峰分别为6月上旬或中旬初和7月中旬或下旬;李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9月上旬,发生高峰分别为6月上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宁南山区对杏园3种食心虫防治可以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理化诱杀和生防技术,大发生时加强药剂适期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

    2023年04期 No.346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园艺·园林·林业

  • ‘河津’樱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虞莉霞;刘炤;蒋云;周丹燕;

    为研究影响‘河津’樱扦插生根的主要因素,采用9种基质配比、10种激素浓度配比、3种不同部位的插穗,以及不同的扦插时间对‘河津’樱进行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基质配比能显著影响插穗的生根率和生根数量,影响力大小依次为草炭>珍珠岩>椰糠,最佳基质配方为珍珠岩∶草炭∶椰糠10∶4∶2;植物激素IBA能有效提高‘河津’樱扦插生根率,随着IBA浓度的增加生根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最佳浓度为3 000 mg·L~(-1);在相同处理条件下枝条中段部分的扦插生根率最高,优于下段和上段;‘河津’樱最适宜的扦插繁殖时间在6月下旬。

    2023年04期 No.346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改善热舒适性视角的行道树微气候调节能力研究

    李铭浩;房思悦;林静文;曹钰漩;曹梓俊;黄秋燕;周璐;

    为了探究行道树的微气候调节能力,以肇庆市城东新区部分城市主干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观测,统计分析行道树株高、冠高、枝下高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其对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强度等微气候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采用RayMan Pro 3.1计算出热舒适性指标,以此为依据评价热舒适性,分析行道树与热舒适性的相关性及其对行人热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改善热舒适性的角度出发,树种间的生物学特性与树木遮荫能力和调节微气候能力密切相关。细叶榕、非洲楝、天桃木、小叶榄仁、菠萝蜜为调节微气候能力良好的树种,树体高大、树冠宽大浓密的行道树能更好发挥遮荫性能并调节道路空间微气候,有效提升行人的热舒适性水平。

    2023年04期 No.346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低维护园林绿地植物景观营造和低成本养护模式调查研究

    朱滨杰;时健;赵子悬;孙伟;张慧君;范玉朋;

    低维护园林景观营造对于保证城市公园、学校校园生态建设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战略的稳定进行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低维护园林景观营造还处于发展阶段,尚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对国内外低维护园林景观相关理论查阅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碳谷·绿金淮北”的安徽省淮北市作为研究对象,采样研究调查地是淮北市的相山公园、淮北市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淮北师范大学滨湖校区和相山校区,对其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以及低维护条件下植物群落的景观表现进行初步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淮北景观植物总体呈现自然野趣、厚实稳重的特点。针对采样地植物景观营造的不足,提出复合群落结构、优化日常养护、推动科普建设等三大养护策略,综合景观、生态和日常实用3个方面,初步提出一套体系完整、严谨实用、适合皖北地区的低成本养护模式,实现未来城市园林向“节约型园林”和“低碳生态城市”转变,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

    2023年04期 No.346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加工检测·质量安全

  • 贺兰山东麓赤霞珠葡萄产区土壤和葡萄及葡萄酒品质差异化分析

    许泽华;黄小晶;牛锐敏;沈甜;陈卫平;

    为探明贺兰山东麓5个产区赤霞珠葡萄种植土壤与葡萄品质及酒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土壤性质、葡萄品质及葡萄酒品质检测分析,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明确了葡萄酒差异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土壤养分和结构差异显著进而导致赤霞珠葡萄及葡萄酒品质差异显著,御马基地赤霞珠葡萄风味物质总酚含量、花色苷、单宁含量分别为10.76 mg·g~(-1),0.82 mg·g~(-1)和52.02 mg·g~(-1),均显著高于其他产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4.64%,可滴定酸含量为6.64 g·L~(-1),果实糖酸适中、粒重最大,葡萄品质最优,且葡萄酒中的单宁、总酚、花色苷、黄酮、黄烷醇含量均显著高于园林场基地、玉泉营和金沙林场等产区。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葡萄酒中的多酚类物质、酒精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挥发酸呈极显著正相关,碱解氮与多酚类物质(花色苷除外)、pH呈显著正相关,与挥发酸、酒精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则与葡萄酒中的酚类物质、挥发酸、残糖、酒精度及pH呈显著负相关,全盐含量则与酒中pH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得出,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土壤pH是影响葡萄酒品质的主要因素。

    2023年04期 No.346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下载次数:8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食品安全化学性污染物高氯酸盐污染现状及风险管控策略

    杨春霞;

    人类对高氯酸盐的高度关注源于高氯酸的危害性。我国尚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有毒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和针对高氯酸盐管控政策,导致我国食品中高氯酸盐风险监测力度不够,溯源分析滞后,限量标准缺乏。且现有高氯酸盐风险监测对象多以商品化产品为主,缺乏地域特色农产品及食品中高氯酸盐污染现状摸排、风险水平评估,污染暴露途径、溯源分析等相关研究,同样农产品种植及生产加工环节也缺乏高氯酸盐污染监测与控制。针对以上问题,从食品中高氯酸盐污染现状、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综述,旨在让人们了解食品中高氯酸盐的污染水平和风险管控现状,使人们高度重视膳食累积摄入高氯酸的严重危害性。基于我国环境管理现状和需求,提出严格控制食品中高氯酸盐污染,制定具体风险管控措施,追溯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分析污染水平等全过程管控建议。通过借鉴国外成熟管控经验和成效,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制定完善适合我国的食品安全污染物高氯酸盐管控的具体政策措施。

    2023年04期 No.346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农经·农教·管理

  • 中国中药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特征分析

    刘仪;汪晶晶;张晓春;

    中药产品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中药产品“走出去”状况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选取2002-2022年间中药产品贸易数据,从出口规模、结构、市场和竞争力等角度,对中药产品出口现状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虽然我国在中药产业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出口仍面临结构不合理、贸易壁垒、海外准入门槛高和HS编码分类不规范等问题。针对现阶段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提升我国中药产品未来的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2023年04期 No.346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0K]
    [下载次数:4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耕读教育背景下特色应用型农业高校耕作学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赵强;杜艳丽;张明聪;张玉先;

    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传统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耕作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一门农学专业的必修课。为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式,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专业耕作学为例,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融合耕读教育和健全考核制度等方面对耕作学课程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将“读”与“耕”教育的有效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特色应用型农业人才。

    2023年04期 No.346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植物生物技术教学改革初探

    吴欣欣;胡珍珠;裴宝磊;周志凯;王静;季淮;

    园林植物生物技术是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梳理园林植物生物技术在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导向,探讨对园林植物生物技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改革。通过加强专业教材的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深度挖掘优质资源,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此构建科学的园林植物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培养符合学校要求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2023年04期 No.346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遥感信息

  • 基于GIS技术的贵州兴义地貌景观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廖浚伶;吴凯;程溪;

    贵州兴义拥有不可再生的独特地质遗迹资源——喀斯特地貌。其地貌景观特征及成因研究是贵州地质旅游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支撑。经野外考察发现,兴义喀斯特地貌显示出锥状喀斯特、塔状喀斯特及针状喀斯特3种不同类型。此外,兴义溶洞垂向分布集中在1 380~1 450 m、1 250~1 280 m和1 150~1 180 m3个高程区域。通过ArcGIS分析发现,溶洞三级高程范围的规律亦反映在贵州兴义地势高差规律上,且大量溶洞分布于河谷密集发育区,此外,河谷的流向与构造薄弱带相契合。在此研究背景下,分析了地貌景观的成因,包括对岩性、构造、水文,以及海拔等因素对喀斯特地貌分布的影响。

    2023年04期 No.346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9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青稞与燕麦蛋白质及β-葡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王彤;周晨霓;栗涛;刘昌胜;王超;

    青稞与燕麦中蛋白质及β-葡聚糖的提取工艺主要有碱法、酶法、复合法,本文主要对碱法、酶法以及物理方法辅助其他提取方法进行论述。综合得出,虽然碱法适合提取植物蛋白质,但由于其高浓度碱会使植物蛋白产生反应,使其营养物质变性,进而产生不利于肾脏功能的有毒物质。相对于碱法,酶法反应条件温和且不会产生有毒物质,但其成本较高。此外,在上述提取工艺过程中加入物理法进行辅助不仅可以降低提取成本,而且可显著提升植物蛋白提取效率。

    2023年04期 No.346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1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植物碳利用效率影响因子与测定方法研究概况

    施奇;于强;卢杰;

    植物碳利用效率(CUEa)是指净初级生产力与总初级生产力的比率,是植物光合作用利用分配的重要参数。它不但体现了植被生态系统将空气中CO_2转化成生物量及固碳发展潜力的能力,还反映了光合作用对植被生产力产生的影响,是植物碳源或碳汇的全过程。碳利用效率(CUEe)是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差距的关键参数。掌握生态系统CUEe,可以更加明确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生态系统CUEe预测全球变化与人类影响,并且对森林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碳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归纳,总结了植物碳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生物与非生物因素(温度、海拔、降雨量、光照、人为因素等)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影响CUEa变化。还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碳利用效率测量方法,探讨了每种测量方法的原理、技术、优点、缺点、适用范围,对未来CUEa研究进行了展望。

    2023年04期 No.346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的微生物天然产物文献计量分析

    贾锦鹏;王瑞红;崔月;张新军;

    近些年,对于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微生物天然产物上,很少有研究人员对该领域文献作全面回顾分析。为探究国内外微生物天然产物领域的研究概况,以便为研究人员提供直观的参考,利用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对自1974年以来发表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的微生物天然产物领域的论文进行统计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自2012年起,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相关研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发文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布拉福德定律,该领域成果在期刊分布上较为分散。根据普莱斯定律,中英文文献核心作者分别为发文量不少于2篇、3篇的作者。从合作关系来看,欧洲国家间合作最为频繁,中国学者间形成明显聚类,且积极参与国际研究合作。从高频关键词突现和共现图可知,当前国内外在研究层次、策略、内容、热点方面各具特色。通过以上分析建议,国家、研究机构、科研人员之间应继续加强合作,在做好基础性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应用型研究,以推动微生物天然产物领域的更快发展。

    2023年04期 No.346 10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5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科普园地

  • 糯玉米新品种哈糯202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高明波;郭广雨;张宝库;

    为促进糯玉米新品种哈糯2022的推广,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室于2016年,以自选白糯玉米自交系B103为母本和以自选白糯玉米自交系HA1303为父本杂交育成哈糯2022。2020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7 148.9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糯262平均增产6.5%,2021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8 520.7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糯262平均增产8.1%,2年区域试验总平均产量为17 834.8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糯262平均增产7.3%。2022年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玉20220032。哈糯2022外观白色,棒长约20 cm,品质好,甜糯适宜,食味品质88分。该品种在适应区需≥10℃活动积温2 250℃区域种植,青食期约91 d。

    2023年04期 No.346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省籽用型工业大麻的应用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韩承伟;姜颖;孙宇峰;张旭;曹焜;赵越;王晓楠;王云云;

    籽用型工业大麻近年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开始种植,因其具有抗旱、耐贫瘠、适应性强、高产等优点深受种植户青睐。为促进优良工业大麻品种及技术推广,总结了籽用型工业大麻的应用、田间试验中制约工业大麻种子产量的因素,并提出黑龙江省籽用型工业大麻种植及管理的关键技术。包括优良品种选择、与品种相匹配的栽培措施、因地制宜实行科学种植与管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等,通过加强工业大麻的高产栽培技术管理满足籽用型工业大麻生长需求,实现高产、稳产。

    2023年04期 No.346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