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猷红;孟英;唐傲;张喜娟;董文军;刘凯;张毅瑞;来永才;
为促进东北粳稻遗传育种研究,本试验利用分子标记手段对细胞质进行籼粳类型鉴定,再以4份籼质粳稻与4份粳质粳稻构建双列杂交群体,分别在沈阳和哈尔滨两地种植,研究籼型细胞质对杂交后代F_1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细胞质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筛选到4份超高产粳稻沈农265、沈农9741、辽粳454、沈农9816的细胞质为籼型,两个试验点籼质粳核材料产量主要影响因子是分蘖数和穗数,而粳质粳核材料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在相同核遗传背景下,籼型细胞质对于产量提高有促进作用。
2021年06期 No.32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海英;杨忠良;刘会;冷春旭;吴立成;徐振华;于艳敏;来永才;
为促进水稻香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优质香稻品种五优稻4号为香味供体亲本,龙粳20为受体亲本进行杂交,根据杂交后代植株香味的表现,对五优稻4号水稻品种香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筛选与五优稻4号香味连锁的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水稻五优稻4号的香味性状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通过SSR分子标记引物的筛选,得到了49对能够在两亲本间稳定表现出多态性的引物,用这49对引物筛选由杂交后代构建的选香和无香基因池,得到1个SSR引物RM5647与香味基因紧密连锁,其遗传距离为25.7cM。
2021年06期 No.324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解国庆;董清山;范书华;王艳;赵云彤;侯文秀;宋宪友;
为筛选适合牡丹江地区种植的工业大麻(药用)材料,本试验对搜集引进的8个工业大麻为材料(编号为D1、D2、D3、D4、D5、D6、D7、D8),比较各材料的适应性、抗逆性、大麻二酚(CBD)含量、四氢大麻酚(THC)含量及花叶产量。结果表明:D2、D6、D7的花叶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材料,株高适宜,D2、D6高抗倒伏,D7中抗倒伏,8份材料的THC含量均低于0.3%,D2(3.5%)和D7(3.2%)的CBD含量在8份材料中相对较高。综合评价认为D2、D6、D7属于优系资源,建议对这3份材料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进行小面积示范。
2021年06期 No.324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赵海新;
为明确寒地稻田水直播最佳生产技术方案,本研究对适合黑龙江省第三、第四积温带栽培的1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移栽和水直播两种栽培技术试验,调查水直播稻穗部性状相对移栽稻穗部变化和籽粒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栽培方式能够影响水稻穗部性状和籽粒的外观形态。水直播稻穗部一、二次枝梗数量和着生粒数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移栽稻,空粒数较移栽稻显著或极显著增加,穗长变化不显著,着粒密度显著下降。两种栽培方式穗部二次枝梗空秕率均高于一次枝梗。水直播稻穗千粒重极显著低于移栽稻,二次枝梗千粒重下降幅度高于一次枝梗,达极显著水平。水直播稻一、二次枝梗稻谷粒长增加,稻谷和糙米粒宽度未产生明显影响,稻谷厚度均有下降。使用水直播技术生产水稻,大部分品种其穗部和籽粒指标性状低于移栽方式,因此筛选和使用适合水直播的品种和提高单位面积收获实粒数的管理方式,是提高水直播稻产量的最有效途径。
2021年06期 No.324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龙德祥;何忠军;张秀英;姚平波;温友斌;任晓菊;李勤;王一璞;
为提高秦巴山地大豆、玉米的生产水平,以玉米品种高玉14022和大豆品种贡秋豆5号为材料,在秦岭巴山气候条件下对玉米套作大豆的带宽比、群体配置、复合群体产量效益等主要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玉米窄行40cm、宽行140cm为玉米套作大豆最优带宽配置,带型应在年初马铃薯种植时规范预留带型;大豆在马铃薯收获后适时早播,不晚于6月中旬,玉米密度控制在6.00万株·hm~(-2)、大豆以一穴双株方式种植密度控制在12.00万株·hm~(-2),玉米-大豆行比为2∶3是玉米大豆两季作物高产高效的最优复合群体配置模式。
2021年06期 No.324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颖慧;王根林;李玉梅;孟祥海;王佰成;
为筛选瓜菜适宜的有机硒施用浓度,提高瓜菜品质及产量,以茄子、红薯和甜瓜为试验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有机硒营养液(1 000和1 500mL·667m~(-2)),测定参试瓜菜的果实性状、营养指标和产量。结果表明:叶片喷施不同浓度有机硒均增加了茄子、红薯及甜瓜产量,其中茄子喷施有机硒量以1 000mL·667m~(-2)增产效果显著,红薯及甜瓜产量在不同用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叶面喷施有机硒能够显著提高3种瓜菜作物的VC含量,提高甜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红薯粗蛋白、干物质及还原糖含量;3种瓜菜类作物对有机硒的富集效果表现为甜瓜>茄子和红薯,茄子及红薯以有机硒用量为1 000 mL·667 m~(-2),甜瓜以有机硒用量为1 500mL·667m~(-2)的富硒效果较好。
2021年06期 No.324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罗金谣;艾沙江·买买提;玉苏甫·阿不力提甫;曹艺洁;
为优化核桃树的生存环境,从而提升核桃产量,试验以盛果期的16年生疏散分层形核桃品种"温185"为研究材料,于花芽分化期、硬核期和种仁充实期3个核桃关键生育期叶面喷施病毒清理剂"活下去"和叶面增效剂"叶力沁"两种微生物菌剂,以清水为对照,于同一个核桃园,"活下去"和"叶力沁"菌剂同样浓度的菌剂溶液在同一天分别喷施200倍液(S1)、400倍液(S2)、600倍液(S3),设置3次重复。果实采收后对核桃果实进行外观品质及产量测定,并对结果进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最适宜的微生物菌剂施用浓度。结果表明:S1处理的核桃产量和出仁率最高,分别为4 322.4kg·hm~(-2)和55.12%,S1处理的壳厚度最小,为1.13mm,且有效降低了核桃的空壳率。综合评价表明,S1喷施200倍液的微生物菌剂显著影响核桃果实出仁率、产量和空壳率以及核桃新梢的生长量,由此,初步判断200倍液微生物菌剂的处理效果最优
2021年06期 No.324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菊莲;孙洁;胡天燕;张静;胡馨月;胡登吉;
为丰富氨基酸肥料的种类,提高废物利用率,增加产业附加值,本文以废弃蛋液作为基本材料,设置了浸种催芽、育苗及盆栽花卉叶面喷施试验,研究鸡蛋发酵氨基酸液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鸡蛋氨基酸液的稀释浓度为100倍时其种子发芽率最高,达到100.0%,稀释浓度为150倍时其种子发芽势最高,达到96.0%;萝卜在100倍液的处理出苗速度最快,播种2d后出苗率达到100.0%,小白菜在150倍液的处理出苗速度最快,播种2d后出苗率达到100.0%;喷施鸡蛋氨基酸液的七星莲叶绿素含量提高11.43%,绿萝叶绿素含量提高13.79%。鸡蛋氨基酸液稀释100~150倍后较为适合催芽浸种,对提高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出苗率均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对盆栽花卉叶绿素含量提升也有一定的作用,后续可以用来研发高品质氨基酸水溶肥。
2021年06期 No.324 34-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菲;
了解人为活动对城市土壤的影响,采集了沈阳市8个区的重点街路行道树池、街边绿地、部分公园,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土壤pH中性偏碱,土壤板结程度较高,有机质含量偏低,盐分含量偏高,速效氮、速效钾含量适中,速效磷含量极低。和平区土壤pH、速效钾含量、电导率偏低;大东区+沈北区各项指标均较高;皇姑区土壤电导率偏低;沈河区+浑南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偏低;铁西区+于洪区土壤速效磷含量、速效氮含量偏低。街路树池、分车道、街边绿地土壤各项指标相近,公园绿地各项指标与之相比差异较大。表明人为活动增加了城市土壤的紧适度和板结程度,造成城市土壤通透性的降低;同时土壤的盐碱程度增强,危害城市树木的生长。
2021年06期 No.324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连霞;赵秀梅;郑旭;刘洋;袁明;于运凯;韩业辉;赵蕾;
为有效防治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并监测其发生规律,本试验根据双斑萤叶甲具有趋光驱色的特性,在玉米田设置不同高度悬挂黄色粘虫板(简称黄板)处理,试验设计距地面1.0m和高于玉米穗位两种悬挂高度,行内、行间均每隔5m放置一块黄板,每处理重复3次,7-9月每隔7d调查黄板上双斑萤叶甲的诱杀情况以及对天敌的黏着情况。结果表明:使用黄板能准确预测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整个试验时期悬挂高于穗位的黄板处理诱集双斑萤叶甲平均679头·625m~(-2),诱杀数量高峰为2 528头·625m~(-2),距地面1.0m放置黄板处理平均诱集双斑萤叶甲295头·625m~(-2),诱杀数量高峰为985头·625m~(-2),悬挂穗位以上的黄板处理对双斑萤叶甲诱集总数量是距地面1.0m放置黄板处理的2.1倍。黄板对天敌中瓢虫的诱杀效果明显,整个试验期平均诱杀瓢虫139头·625 m~(-2),食蚜蝇5.5头·625 m~(-2),草蛉15.5头·625 m~(-2),盲蝽9.7头·625 m~(-2),蜘蛛5.5头·625m~(-2),因此使用黄板时应该注意对天敌昆虫的影响,避免造成田间害虫群落环境改变。
2021年06期 No.324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0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玲;来永才;毕影东;李炜;刘淼;樊超;杨帅;
为明确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触角及其感器的外部特征,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大豆蚜有翅成蚜触角的整体形态及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数量与分布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大豆蚜有翅成蚜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4个亚节组成。触角上分布着6种不同类型的嗅觉感器,分别是板型感器(placoid sensillum,ps)、腔锥形感器(coeloconic peg,cp)、毛形感器Ⅰ型(trichoid sensillum typeⅠ,tsⅠ)、毛形感器Ⅱ型(trichoid sensillum typeⅡ,tsⅡ)、钟形感器(campaniform sensillum,cs)及周边具橛感器(peripheral scolopidia,psc)。并进一步对大豆蚜有翅成蚜触角各类型感器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2021年06期 No.324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青超;王立达;赵秀梅;刘悦;兰英;刘洋;韩业辉;
为了减少设施蔬菜化学药剂的使用,本研究设置2个烟盲蝽处理(处理A:番茄1穗果期释放烟盲蝽,处理B:番茄4穗果期释放烟盲蝽)和同期不释放烟盲蝽对照,通过调查烟盲蝽和温室白粉虱数量和变化趋势,计算烟盲蝽对温室白粉虱的相对防效,进一步探索温室白粉虱的生物防治技术。结果表明:1穗果期和4穗果期烟盲蝽数量最高值为21.67和31.33头·100叶~(-1),对照区1穗果期和4穗果期温室白粉虱数量最高值为2 333.0和2 725.0头·100叶~(-1),处理区温室白粉虱数量最低值为227.3和404.0头·100叶~(-1),相对防效最高可达到90.3%和84.1%。且1穗果期释放烟盲蝽相对防效略高于4穗果期。因此,应用烟盲蝽防治温室白粉虱是可行的。
2021年06期 No.324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韩昕君;李志辉;傅豪;姚小丹;高杉;
"症青",即前期花而不实,后期荚而不实,有荚无粒的现象,大豆"症青"成为近几年河南地区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降低大豆"症青"的发生概率,本文根据2019—2020年河南漯河地区试验田"症青"发生情况的调查,对大豆"症青"发生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症青"的发生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原因,是气候、虫害、管理措施等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气候提供合适的条件,开花结荚期高温和点蜂缘蝽直接对大豆植株产生危害,管理措施不到位成为点蜂缘蝽危害的"帮凶",从而导致大豆"症青"的大面积发生。可以通过对大豆播期进行调整,配合及时的虫害防治、精细的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大豆"症青"的危害。
2021年06期 No.324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段晓东;
为确定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蚕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病害防治,本研究从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多个蚕豆产区采集病原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再回接,对比发病症状,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明确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经病原菌分离纯化后得到8个菌株,通过对病原菌菌落结构、菌丝的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认,腐皮镰刀菌、半裸镰刀菌、立枯丝核菌、细极交链孢4种真菌是蚕豆根腐病的致病菌。达坂城区蚕豆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引起的。因此,达坂城区蚕豆根腐病应采用包括轮作倒茬、种子消毒、改良土壤菌落结构、覆膜、沟灌、机器点播等综合防控措施。
2021年06期 No.324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4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敏;
为开发培育富硒的亚麻芽菜,本研究以亚麻种子为载体,以不同浓度食品级亚硒酸钠浸种的方式,培育富硒且营养丰富的亚麻芽菜,以满足人们的营养保健需求。结果表明:亚麻种子在其萌发的过程能吸收并富集微量营养元素硒。亚麻种子对硒富集的作用将随着外源施加硒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利用适量的外源硒(2.5~5.0μmol·L~(-1) Se~(4+))浸种,不但能有效促进亚麻芽菜的生长,还能显著降低有害氰化物含量,并且发现萌发后的芽菜营养品质显著提高。但是当外源硒的浓度过高时,亚麻芽菜的营养品质和生长发育都处于不良状态,因此较高浓度的外源硒浸种对亚麻芽菜的培育是极其不利的。此外,若按照标准的食用量进食富硒的芽菜,几乎没有发生硒中毒的可能。因此,可以考虑将富硒的芽菜作为人体补充硒的优异膳食来源。
2021年06期 No.324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鹍;宋德禄;张静华;武新娟;宋鹏慧;
为减少黑穗醋栗果园化肥使用量,明确最佳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比例,本研究设置5个施肥处理(100%化肥、75%化肥+25%生物有机肥、50%化肥+50%生物有机肥、25%化肥+75%生物有机肥、100%生物有机肥)和1个不施肥对照,研究不同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绥研1号"黑穗醋栗树体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株高、冠幅、果实大小和果穗长度、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单施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增加了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VC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50%化肥+50%生物有机肥为最佳配施比例。
2021年06期 No.324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丁平;白云岗;户金鸽;刘洪波;郑明;
为科学合理地使用茉莉酸酯,改善葡萄果实品质及着色,以火焰无核葡萄为试验材料,于着色前期喷施不同浓度(20、60和100mg·L~(-1))茉莉酸甲酯(MeJA)和二氢茉莉酸丙酯(PDJ),定期测定果皮中的叶绿素、花色苷含量,果实成熟时测定果粒大小、果粒纵横径、果柄拉力、果粒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VC含量。结果表明:果实成熟过程中,茉莉酸酯类处理后果实着色指标+a逐渐增大,对L、b和C值影响效果不明显;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但始终高于对照,花色苷含量增加,PDJ着色效果优于MeJA,PDJ 100mg·L~(-1)处理后的花色苷含量是对照的4.8倍,果实成熟后期花色苷含量下降;MeJA和PDJ处理可以促进果粒增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PDJ效果优于MeJA,PDJ 60mg·L~(-1)显著提高了果粒重量,比对照提高了13.44%,但与PDJ 100mg·L~(-1)差异不显著,而MeJA 100 mg·L~(-1)增大效果较差,使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了1.58%,茉莉酸酯类对果粒硬度、果柄拉力、果粒纵横径、果形指数、可滴定酸、VC含量影响不大。不同浓度MeJA和PDJ处理均可提高果实品质,改善着色,PDJ效果优于MeJA,其中MeJA 60 mg·L~(-1)和PDJ100mg·L~(-1)的效果较好。
2021年06期 No.324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路;吴瑞;申流柱;姚赛;
为促进毕节市绿色农产品健康发展,于2020年对毕节市74个结球甘蓝样品中的51种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分析,分别用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和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指标进行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检测的51种农药中有14种农药检出残留,农药残留检出率为71.62%,超标率为0,其中氰菊酯农药检出率较高,为20.3%。检出14种农药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在0.19%~16.25%,平均值为4.74%,风险均可接受;其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在0.33%~51.9%,平均值为19.68%;风险完全可接受。
2021年06期 No.324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浩楠;高建伟;
为了降低基层检测部门检测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成本,研制国产化检测试剂盒非常必要,而试剂盒的研制离不开完全抗原的支持。本试验的主要内容是将ZEN肟化,生成玉米赤霉烯酮肟(ZENO),再用DCC-NHS活性酯法将ZENO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鸡卵白蛋白(OVA)偶联合成ZEN完全抗原,最后透析将未偶联的小分子ZEN除去,得到的即为完全抗原。包被原ZEN-BSA浓度为1.62 mg·mL~(-1),免疫原ZEN-OVA浓度为1.33mg·mL~(-1)。采用UV法、SDS-PAGE法对完全抗原进行鉴定,同时建立间接ELISA方法验证包被原ZEN-BSA。结果表明:采用活性酯法合成的ZEN完全抗原在319nm处出现新的吸收峰,且SDS-PAGE图表明ZEN-BSA分子量集中在60~70kDa,ZEN-OVA分子量集中在40~50kDa,不同于BSA和OVA分子量,但相差不大。根据紫外扫描图计算得到ZEN-BSA结合比为7.0∶1,ZEN-OVA结合比为6.1∶1。根据免疫学方法可知,OD450nm值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本试验利用3种方法对ZEN完全抗原进行鉴定,证明ZEN完全抗原偶联成功。
2021年06期 No.324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丽群;
为充分挖掘性状优良的可用于发酵面制品生产的酵母菌发酵剂菌种资源,采集黑龙江地区私人家庭长期用于馒头等发酵面制品制作的传统自然发酵酸面团,均质化并梯度稀释后,稀释液培养于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中,从而对传统酸面团样品中的优势酵母菌进行分离及纯化,并分别对其形成的菌落及菌体细胞特征进行形态学描述,随后提取酵母菌分离菌株的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其26SrDNA D1/D2区基因并测序,利用MEGA软件构建同属内菌种的系统发育树,通过亲缘关系远近对酵母菌分离菌株的种属加以鉴定。结果表明:从黑龙江地区采集的5份传统酸面团样品中,共分离出19株酵母菌,其中18株为酿酒酵母,1株为异常威克汉姆酵母,可为工业酵母菌发酵剂菌种的开发提供候选菌株。
2021年06期 No.324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钰泉;李明芳;谭强;
为促进中药皂素的开发利用,本文采用单因素方法设置不同提取时间、温度、pH、料液比,以富含皂苷的4种中草药的混合水提液作为发酵基质用共表达蛋白酶和果胶酶的枯草芽孢杆菌或添加5%葡萄糖进行发酵,测定发酵前后发酵基质的洗涤效果、透光率和皂素变化。结果表明:提取中药皂素的条件为60℃,3h,pH9.0,料液比1∶18。与发酵前相比,经枯草芽孢杆菌直接发酵后的皂素提取液洗涤效果提升了8.18%。添加5%葡萄糖后得到的发酵液的洗涤效果与蛋白酶及果胶酶的酶活呈正相关。两种发酵方式得到的发酵液透光率均在发酵32h达到最大。发酵前后皂素基本稳定不变。研究发现中药皂素经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后的酵素液可以作为洗涤液的前期开发。
2021年06期 No.324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闫秋洁;王宏秀;李元芳;杨艳;何如帜;
为探讨不同钝化剂对镉污染下涪城麦冬的缓解作用,以涪城麦冬为材料,采用盆栽法,设置镉污染土壤中(镉含量1.19mg·kg~(-1))混施秸秆生物炭(Br)、粉煤灰(Fh)、汉白玉(Ar)、硅藻土(Dm)和菌渣(Me)的5个处理,以不添加任何钝化剂的当地镉污染土壤作为对照,观察钝化剂对涪城麦冬叶片生长状况的影响,并检测叶片细胞中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用钝化剂秸秆生物炭处理的麦冬叶片生长更好,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秸秆生物炭能显著提高麦冬叶片细胞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但超氧化酶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未受到影响。除菌渣外,其他4种钝化剂均能缓解丙二醛(MDA)含量在镉污染下的增加。说明施加秸秆生物炭有效提高了镉污染下麦冬叶片细胞的抗氧化能力,缓解了镉污染对麦冬叶片细胞带来的伤害。
2021年06期 No.324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琪;顾小琳;张欣欣;王臣;孙阎;
为了解桦川县菊科药用植物资源现状,通过野外踏查、样方调查、标本采集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对县域内菊科药用植物的种类和资源特性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桦川县菊科药用植物现有35属54种,重点调查品种有9种。单种属的组成最为丰富,占全部属的82.9%,包含29属。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居多,常生长于林下、草甸、田边等地。区系组成以温带性质为主,占比高达73.3%。入药部位和功效多样,以全草入药和清热与止血类为主。可见桦川县菊科药用植物种类资源丰富,具有多样的药用部位和药效,其他如园林绿化、食品工业等价值较高,但利用率普遍偏低,亟待开发。
2021年06期 No.324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刘杰淋;王建丽;朱瑞芬;申忠宝;韩微波;孔晓蕾;康欣彤;张强;
为促进沼渣资源化利用,本试验采用田间小区设计,浅旋使沼渣与土壤充分融合,种植大麦和燕麦,在孕穗期和成熟期测定其地上生物量及地下性状。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株高、地上生物量上差异显著,其中龙啤麦3号孕穗期株高极显著高于白燕6号和贝勒,成熟期龙啤麦3号和贝勒株高极显著高于白燕6号;3个品种生物量差异极显著;3个品种的8个根部性状指标进行分析中,在孕穗期除根冠比和根体积3个品种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根部性状在品种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白燕6号根长总和、根表面积和比根长均显著高于贝勒和龙啤麦3号,龙啤麦3号根干重和冠层干重均显著高于另外两个品种,贝勒仅根直径显著高于另外两个品种;在成熟期3个品种的8个根部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建植后的白燕6号、贝勒、龙啤麦3号土壤pH都有降低,成熟期白燕6号土壤pH为8.61,比改良前下降了9.4%。初步得出沼渣改良盐碱地上龙啤麦3号和贝勒生长情况好于白燕6号。
2021年06期 No.324 116-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邸桂俐;尤佳;高超;田春霞;申忠宝;潘多锋;边亚娟;王建丽;
为了优化羊草组织培养与再生体系,本试验以6个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新品系的幼穗为外植体,使用添加不同植物激素的MS培养基对羊草幼穗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分化等培养,建立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诱导培养基中添加2,4-D激素浓度为5.0mg·L~(-1)时,6个羊草新品系幼穗的诱导率均较高,其中Lc-6出愈率最高,为87.5%,其次是Lc-4,诱导率为81.5%;6个品系愈伤组织通过固-液-固(MS2-MSL2-MS2)交替继代培养,愈伤组织结构与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愈伤由疏松变得致密,褐化现象明显减少,愈伤变为乳白色颗粒状,Lc-6和Lc-4的愈伤状态优于其他品系;6个品系愈伤组织在BNKT分化培养基上的分化率显著高于其他2种培养基(P <0.05),Lc-6分化率最高,为41.25%;6个品系移栽后组培苗成活率均为100%。
2021年06期 No.324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6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高树仁;李宏宇;杜吉到;金光辉;王霞;孙丽芳;张文慧;姜丽丽;
数量遗传学是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课程。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通过分析数量遗传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探讨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并通过一轮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021年06期 No.324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强;路阳;李菲;
大数据和智慧农业建设对农业信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具备扎实计算机技术,还要同时掌握数据处理,具有农业领域业务分析与实践整合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实际,以Python语言基础课程为例进行探索和实践,探讨如何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利用SPOC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形成有农业特色的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质量。
2021年06期 No.324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长安;李金霞;骆生;沈宝山;王俊强;石运强;靳晓春;毕洪文;
为了进一步降低玉米机械收获损失,本文于2018年在巴彦县、依安县和852农场、2020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试验地开展不同收获时期和机收速率试验,调查不同区域的机收损失因素对玉米机械收获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生长状态下玉米机械粒收作业时,籽粒含水量在23%~25%时损失最低,此时为机械粒收最佳时期,机收速率在1.5m·s~(-1)左右为最佳机车作业速度;正常生长状态下玉米机械穗收作业时,籽粒含水量在28%~33%时损失最低,此时为机械穗收最佳时期,机收速率在1.5~2.0m·s~(-1)时为最佳机车作业速度。田间玉米倒伏状态下,采用适时早收,降低机收速率方式可降低机收损失。
2021年06期 No.324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延华;孙德全;李绥艳;林红;潘丽艳;吴建忠;李东林;杨国伟;
为促进优良青贮玉米自交系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T08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及应用情况。T0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以美国杂交种PN78599为基础材料,利用~(60) Co-γ辐照诱变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的青贮玉米自交系。该自交系具有一般配合力高、生物产量高、抗逆性强、植株持绿性好等特点。以自交系T08为母本组配育成的优良青贮玉米新品种龙育15和龙育17通过了黑龙江省审定,并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此外,用T08改良系组配的青贮玉米新组合在参加的各级试验中表现比较突出。
2021年06期 No.324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于琳;唐春双;井旭源;吴成龙;张景云;王平;
垦裕甜1号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玉米资源室2020年新审定的甜玉米新品种(黑审玉20200079)。为促进鲜食玉米新品种的推广,于2017-2019年分别在东北农业大学、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国宇农业、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绥化种子处等地针对垦裕甜1号进行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垦裕甜1号具有较强的抗逆性、稳定性及适应性,适合黑龙江省≥10℃活动积温2 350℃以上区域作为鲜食玉米种植。在不同地区种植时可以利用合理的栽培技术及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弥补,促增产保丰收。
2021年06期 No.324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范亚洲;赵建明;
为进一步提升玉米制种管理水平,本文详细介绍了新疆塔城地区玉米杂交制种管理过程中的制种田选择、亲本种子处理、播种、苗期和花期管理及水肥管理等关键环节及注意事项。
2021年06期 No.324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成亮;付久才;张荣昌;马瑞;刘伟;王庆胜;孙德才;张景波;
为促进水稻新品种珍宝香1的推广,本文介绍了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珍宝香1(曾用名莲稻5)是虎林市绿都种子有限责任公司以空育131为母本、五优稻4号为父本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201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黑审稻20190030),该品种具有米质优、丰产、抗倒伏、抗病等优点,是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上限种植的香稻新品种。
2021年06期 No.324 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贾鸿昌;闫洪睿;张雷;鹿文成;梁吉利;韩德志;闫晓飞;朱海芳;
为促进超早熟大豆新品种黑科68的推广,本文介绍了黑科6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黑科6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以黑河00-5329为母本、黑河44为父本杂交育成,于2020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黑审豆2020058)。该品种为亚限结荚习性,株高75cm,百粒重19g,蛋白质含量39.01%,脂肪含量20.66%,中抗灰斑病,生育期95d,需≥10℃活动积温1 900℃,适宜在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种植。
2021年06期 No.324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祥羽;张蘅;李志江;董晓杰;马骁;张莉莉;
为促进黑龙江省藜麦产业发展,本文从整地、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收货及贮藏运输几个方面简述了藜麦的栽培技术,并指出相关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2021年06期 No.324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相丛超;樊建英;李东玉;封志明;贾明飞;胡金雪;张淑青;
为进一步促冀中南地区马铃薯微型薯生产,本文从棚室要求、脱毒试管苗定植前的准备、脱毒试管苗定植、生长期管理、收获与贮藏等几个方面对冀中南二季作区马铃薯微型薯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
2021年06期 No.324 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